|
本帖最后由 六安365 于 2023-2-15 08:54 编辑
2月10日——2月11日,“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集中采访走进六安,对老区“聚民意,惠民生”行动的丰硕成果和创新做法进行主题宣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安徽总站、光明日报安徽记者站、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国际商报安徽记者站、安徽日报、安徽商报、徽商杂志、安徽广播电视台等中央、省级媒体记者,用多种融媒体形式报道六安,宣传六安。
老区新路再提速
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了“合六同城一体化”的重要节点——312快速化改造工程现场,黑色柏油快速道如同一条巨龙缓缓铺展开来,将六安与合肥深度连接,当听到六安城区迎宾大道至合六界只需要12分钟时,采访团的记者纷纷赞叹合六一体化进程快速。
“从合肥坐大巴来六安,道路很通畅,走312快速化改造道路没有红绿灯十分方便,六安的路修得越来越好。”安徽日报记者朱卓说道。
G312 是合肥市与六安市之间最为便捷的联系通道,G312合六界至迎宾大道交口段快速化改造项目建成后,六安主城区距合六界的车程由原先的40分钟缩短至12分钟。
该路段快速化改造的实施,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提升G312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有利于六安融入合肥经济圈,对于促进合六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G312快速路改造工程项目,据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六安市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80亿元。
全市“一横两纵两联”高速公路网、“九横九纵多联”干线公路网布局成型,新改建高速公路项目3个,共计145公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29个,共计626.5公里。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5138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2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98.4公里,新增普通国省道324.4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县一级路通达,交通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G312 是合肥市与六安市之间最为便捷的联系通道,G312合六界至迎宾大道交口段快速化改造项目建成后,六安主城区距合六界的车程由原先的40分钟缩短至12分钟。
该路段快速化改造的实施,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提升G312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有利于六安融入合肥经济圈,对于促进合六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G312快速路改造工程项目,据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六安市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80亿元。
全市“一横两纵两联”高速公路网、“九横九纵多联”干线公路网布局成型,新改建高速公路项目3个,共计145公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29个,共计626.5公里。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5138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2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98.4公里,新增普通国省道324.4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县一级路通达,交通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
小食堂,大民生,2022年以来,六安市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行动。采访团第二站分批走进了六安城区清水河街道、中市街道、鼓楼街道和西市街道,探访了这里办的红红火火的老年食堂。
在食堂里,采访团的记者们将镜头对准了就餐的老人、打饭的工作人员、承包运营的经理和社区书记,用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述社区食堂的温暖故事。
据了解,六安全市自202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十大暖心行动以来认真贯彻工作部署,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行动,目前六安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154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362个,全市累计助餐达40万人次。
六安市民政局副局长曹文武在采访中介绍到,六安市通过打包整合资源、对外发包、招投标、合作洽谈等多种方式,吸引有资质、有经验、条件好的餐饮企业或养老机构运营老年食堂。
还在全省率先实施“智慧餐厨”,与烹饪机器人制造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老年助餐机构推广应用智慧餐厨设备,节约人力成本开支。
同时聚焦老年群体日益丰富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将老年助餐行动与社区康养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设等相结合,在助餐的同时丰富老年人日托照料、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等功能,真正做到暖民心,惠民生。
“我们这次主要关注的是六安市在民生工程这方面的工作成效,社区助老食堂就是我比较关注的点。”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中心记者王琰采访后为六安的老年食堂工作点赞。
红色六安绿色发展
新征程路上,老区的绿色发展一直是全国全省媒体的关注焦点,采访团第三站走进金寨县大湾村,在这里探访大湾美丽蝶变的秘密。
金寨县大湾生态农业负责人朱先富一到村里就被采访团的记者们“团团围住”,即将投产的新厂房外,朱先富向记者们介绍起了他的农产品致富经,从山核桃到小香薯,从农户自家种到规模化种植,农产品插上电商直播的翅膀更是让老区农产品销售焕发新生机。
全国政协委员,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到,大湾村延续发展“农旅融合,红绿结合”思路,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增加收入,如今的大湾村不仅仅变得更富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过去我们的老百姓在田间地头,不擅与人交流,现在可以大大方方的上台表演、展示。”
余静表示,除了产业发展,大湾将更加重视文化振兴,增强人民群众内生动力。
践行两山理论,促进老区绿色发展,一瓶“中国好水”和一株“世外仙草”交出了答卷。第四站,采访团走进霍山,了解霍山的好山好水如何孕育好产好业。
在安徽迎驾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瓶装水生产线上,一瓶瓶纯净水整齐排列,通过传送带被运送到下一道工序。
在这里,每1秒钟就有13瓶矿泉水被生产出来,采访团们用心记录下“中国好水”的搬运过程,纷纷拍照记录。
安徽迎驾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恒青介绍,依托霍山县水资源优势,公司年产水100万吨、饮品10万吨,产品销售沪皖苏豫等十余个省、直辖市。“去年我们集团营收达到70多亿,对全县的利税达到17.8亿元。”袁恒青说。
好水旁有仙草,采访团参观完百草园和霍斛文化馆,纷纷被这株闻名全国的仙草所倾倒。“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霍山石斛还是一个珍惜濒危物种。”霍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业才详细的向采访团介绍霍山石斛的产业发展经历。
霍山县委、县政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致力于霍山石斛的抢救保护工作,历经种源保护、技术突破、产业化发展三大阶段,霍山石斛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成为老区、山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从悬崖峭壁间的濒危物种到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霍山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开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同时霍山县还抢抓“六安茶谷”“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发展机遇,重点围绕茶叶、石斛、毛竹、艾草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切实让特色产业转变为生态经济,红色老区实现绿色发展。
两天的集中采访,来自中央驻皖新闻单位和省直媒体采访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聚焦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民生工程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深入挖掘并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以图片新闻、短视频、文字新闻等多种形式边采边发,展现了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工作成效,进一步呈现了六安新春开新局的生动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