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
天气炎热
草木茂盛
蜱虫也进入了繁殖高峰期
小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最为常见。每年4-10月份是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流行季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到底是什么样的传染病?感染之后会有哪些临床症状?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俗称“蜱虫病”。
“发热伴”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该病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在40℃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淤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发热伴”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已知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有报道,主要为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而导致人际间的传播。
“发热伴”的主要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疫源地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公众应该如何预防“发热伴”?
公众应做好防护,谨防蜱虫叮咬,积极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1.远离野草灌木。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加强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胶鞋。使用驱避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回家后应仔细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3.做好媒介控制工作。定期清理住家周围的杂草,打扫禽畜圈舍,必要时可对家畜采取灭杀蜱虫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4.及时主动就诊。有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
5.谨防院内感染。在抢救或护理危重患者,尤其是患者有咯血、呕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体液直接接触。
被蜱虫叮咬了该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恐慌,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
同时,密切观察2周内有无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