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全市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上表彰了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解读了《六安市关于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的行动方案》,总结成绩,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重点任务,为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会议指出,当前,六安的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实现六安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人才,希望在人才,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及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八大工程”,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
近年来,六安市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全市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才服务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不断升级,人才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人才总量63.08万人,较2020年增长36.83%。人才服务发展效能持续增强。围绕我市“5+1”主导产业,突出抓好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推动形成人力回流、人才汇聚的生动局面。目前全市47.6万企业引育人才、8.4万事业单位人才、1800余名科技人才、20.32万专业技术人才和40.96万技能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平台不断升级。推行“人才+平台+项目”模式,全市共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省级以上孵化器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53个。
中国(安徽)自贸区六安联动创新区获批成立。应流集团霍山铸造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坚持“政府+平台+市场”,成功引进上海第一资源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四是与“大院大所”合作不断深化。持续深化“攀亲结缘”工程,搭建博士后联合体,目前联合体内企业已累计获专利456项、成果185个。
建成安徽工业技术研究院六安院,先后引进创新创业团队29个、科技人才179人,其中副高以上53人,博士69人。与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共建“大别山先进产业科创中心”,安徽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签约运营,安徽科技大市场首个市级分市场正式运营。皖西学院星火创咖、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水穿石”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汇集人力资源372.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64.1%;推动新增返乡创业主体5505个、返乡就业创业人员7.1万余人,劳动力回流速度加快;积极服务重点产业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1.2万人;实施技能人才倍增计划,新增技能人才4.5万人。
“政府录用、企业使用”引才工作广受好评。统筹市县两级300个事业编制,招引人才为企业解决用人“燃眉之急”,为政府培养了解企业痛点、紧跟产业趋势的专业经济干部。共吸引全国4173人报名,目前238人通过笔试面试已全部到岗。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从省内10所高校、科研院所选派280余名专业人才到重点企业挂职帮扶,解决技术难题160余个;从6所高校选派9名高端人才,到发改、经信等市直主要经济部门挂任副职。
抢抓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成立“人才科创专班”,实体化、项目化运作,组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人才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众等高校和企业学习研修,培训产业人才600多人次。推进企业家培养工程,近三年累计举办各类企业家培训近200场、2万人次。推行“培训+招商”模式,选派60名干部到上海跟班锻炼,收集招商线索160余条,已签约落地项目11个,协议投资金额81.5亿元。
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六安市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吸引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在六安就业创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累计兑现住房、创业等各类奖补资金3.96亿元。今年又出台《六安市关于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的行动方案》,推出人才政策“升级包”,全面推动我市人才高质量发展。
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下一步,六安全市上下将坚定不移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个人就医等现实问题,积极主动为人才提供热情周到服务,营造拴心留人“养人”环境,确保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起作用。大力营造尊才爱才氛围,不断增强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真正让六安成为人才的福地、创新创业的高地。
来源:六安新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