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撑起一个家——记六安市文明家庭沈海家庭!
沈海,十年如一日侍奉病重父母,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传承着大别山革命老区自强不息的红色基因,书写着“百善孝为先”的中华家风故事。
90后的沈海出生在金寨县天堂寨镇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2011年高三开学不久,母亲的类风湿性心脏病恶化,在亲友的资助下做了心脏换瓣手术。高昂的手术费和医药费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顿。屋漏偏逢连阴雨,患有高血压的父亲冒着酷暑在工地打工,因高温中暑引发脑血栓晕倒。当沈海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处于昏迷状态,那些天他日夜守护在病床前,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家庭连遭变故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陷入了绝境。在医院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沈海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幸福,但想到大学期间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政府“希望工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沈海顺利步入了大学校园,大学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充实而美好。然而就在此时,厄运却再次降临。母亲的心脏病又一次极度恶化,父亲在送母亲住院的途中出现大面积脑出血,晕倒在路上。家庭的变故让他背负着近二十万元的债务,对于一个18岁的在校学生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一边是大学学业,一边是病重的双亲,当时一想到父亲患脑溢血、偏瘫、大小便失禁,母亲又做过心脏换瓣手术,两个人生活都不能自理,回到老家没有人照顾,连饭都吃不到嘴,沈海急得整夜睡不着觉。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母亲,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父亲母亲上大学。
从那时起,沈海每天早晨不到六点就起床,做好早饭,帮父亲擦洗身体换衣服,照看父母吃好饭再去上学,中午一下课就赶回来烧菜做饭,下午帮父亲做肢体康复训练。平时通过发传单、当校园代理来勤工俭学挣钱补贴家用。最多的一学期他同时兼任了三个勤工俭学岗位,上课、打扫教室、财务处收费值班、送报纸、干家务活、给父亲做康复训练……每天虽然苦虽然累,但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
那几年,沈海在学校、出租屋和医院之间不知疲倦地来回奔波,担心父亲跌倒课间休息也要赶回家看看,刚在医院照顾母亲睡下,又要匆匆赶回家给父亲做饭。2014年春节刚过,母亲再度病危,被紧急送往合肥抢救,最终还是不幸离开了人世。为了不影响父亲的病情,沈海一直瞒着他母亲去世的消息,每天装着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父亲唯一的依靠,是这个家唯一的依靠。
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等多个媒体对沈海带着父亲母亲上大学的事迹做了广泛宣传,他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六安市十佳孝老模范”“六安市最美家庭”“为国争辉六安人”“六安市文明家庭”等数十个荣誉称号,今年,沈海家庭还获选了“全国最美家庭”。“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对处在困境中青年的最高鼓励和无私关怀。”沈海说:“正是党一次又一次向我这个苦难家庭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和关怀送到我们身边,才让我有勇气有决心砥砺奋进,追光而上!”
毕业后,沈海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组建小家后,他依然坚持把父亲带在身边,和妻子张芹一起边上班边照顾父亲。不管再忙,他始终坚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也积极主动参加系统业务大练兵,以比促学,以学促行,先后荣获六安市青年岗位能手、六安市技术能手、金寨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业余时间,沈海加入了金寨县众善公益协会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无数次志愿服务助学助困活动中,传递着爱与希望,传递着中华民族孝贤礼让、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记者 杨子)
页:
[1]